top of page

蘇魯閩先生, 絲綢之路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 在《信報》發表時事評論

PDF版:

2024年8月6日

特拉维夫痛下杀手,华盛顿陷联盟难题

Terry SU

上周三,哈马斯政治领导人Ismail Hanyieh死于炸弹袭击;这一暗杀行动发生在德黑兰,当时他正在那里参加伊朗新总统Masoud Pezeshkian的就职典礼。


毫无疑问,以色列是这起谋杀案的幕后黑手,尽管特拉维夫方面尚未正式承认对此事负责。这起事件发生的两周前,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刚去了美国访问,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高调发表讲话,在不到60分钟的演讲中获得了近60次起立鼓掌,全然不顾国际社会对他和他的政府就以色列军队对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人实施“种族灭绝行为”所发出的强烈谴责。


Hanyieh被杀显然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挑衅,它表明内塔尼亚胡政府说到做到:在消灭哈马斯之前不会停止加沙战争。被羞辱的德黑兰愤怒了,其最高领导人Ali Khamenei下令复仇。全世界都在屏息以待中东局势的进一步升级。


这再次让华盛顿陷入困境。国务卿布林肯马上表示华盛顿与此次暗杀无关。总统拜登表示这起谋杀案“无助于”美国政府一直努力促成的停火,但他还是不得不重申美国捍卫以色列的承诺。“林肯号”航母正从太平洋赶往地中海与“罗斯福号”会合,以抵御德黑兰可能发动的报复。华盛顿已经开始有人抱怨特拉维夫“背刺”美国。


事实上,“尾巴摇狗”的剧情正在上演。如果之前对此尚有疑问的话,Hanyieh遇刺事件算是铁证如山了。这意味着美国愈发可能陷入中东这个泥潭,甚至可能更糟:华盛顿在它急于从不那么重要的中东地区脱身而专注于中国这个所谓的“唯一的战略性挑战”之时,却更可能先与伊朗爆发一场全面战争。


许多人不禁要问,即使考虑到以色列是盛产石油地区的重要抓手,又是美国在该地区唯一的“民主”盟友,它总归只是一个弹丸飞地,为何能够左右美国的外交政策,使其不惜“不计代价”地支持它?


芝加哥大学教授、著名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大师John Mearsheimer认为,答案是以色列游说集团。2007年,他与人合著出版了一部题为《以色列游说集团与美国对外政策》的力作,系统性地描述和批判了以色列游说集团成功影响美国外交政策以使以色列获益的来龙去脉,指出尽管美国一直是以色列生存的主要赞助者和保障者,但以色列游说集团的所作所为往往损害了美国自身的声誉和利益。


Hanyieh遭屠戮是否会引发一场全面的区域战争,美国是否会被不情愿地拖入一场与伊朗的直接军事对抗 ,不少人对此感到惴惴不安,也都莫衷一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华盛顿的中东政策仍将主要受制于以色列,并因此继续陷入该地区泥潭,而付出无法如愿专心对付中国的代价。


事实上,这里以色列印证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它直指华盛顿全球联盟战略之乏善可陈。 


2021年4月,拜登在其上任后的首次欧洲之行中宣布“美国回来了”,意在弥补之前特朗普总统的“美国优先”论,并将联盟体系置于其对抗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之核心。


2023年9月,布林肯将这一战略发展为他所谓的“外交变量几何”,其核心是“组建一个规模和形式合适的伙伴集团,以应对像中国这样的问题。


这个战略很好听,而且似乎卓有成效:上个月在华盛顿举行的北约峰会上,与会国谴责中国对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起了决定性作用”,并警告中国不要继续如此。对此,中国愤怒地反驳、为自己辩护,称自己绝非乌克兰危机的煽动者,也不是参与方。 


然而,如果深入探究,人们很难看到华盛顿从结盟以对抗中国这一军事和经济巨头对手的斗争中获得什么实质性助益。纵然美国能让盟友屡表忠心,杠杆自己历史上在各盟友领土上的大量军事基地,并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和金融实力迫使盟友不向中国出售高端芯片及其制造设备之类的产品和技术,不购买中国制造的先进电动汽车等产品——中国还是在各个领域势不可挡地继续崛起。


甚至,美国式全球联盟体系有可能成为其致命拖累——最近以色列自作主张对Hanyieh痛下杀手而引发的中东事态恶化就是一例。


欧洲的情况也是同样的性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对于欧洲,华盛顿必须提出的一个关键问题是:鉴于欧洲人对“欧洲自主”念兹在兹,美国真的能把俄乌问题丢给其欧洲伙伴,以让自己专心对付中国吗?(特朗普政府的前国防部官员Elbridge Colby据传是特朗普可能的第二任期内的重要人物,他就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动此事)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无论11月特朗普还是哈里斯入主白宫,这种“尾巴摇狗”的情况都将令下届美国政府头疼不已。

本文作者Terry Su是Lulu Derivation的总裁。在成立Lulu之前,他有20余年的投资银行和企业高管的经验。他还曾是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的顾问委员会的外部成员。他于北京大学获历史学系、国际政治学系的学士学位,并于牛津大学获国际关系硕士学位。

bottom of page